小時候的生活消費都很單純,大多數以付現作為主要的交易手段,
所以用撲滿、用多帳本分類開銷等方式就能存到錢了。

但隨著科技越來越普及,悠遊卡、信用卡到最近很普及的行動支付、店家APP預購商品等交易模式出現之後,
以前的存錢方法逐漸不適用了。

在習慣用卡用手機消費的某個月,我看到帳單居然破高達近兩萬的時候我有嚇到。
因為這遠遠超過我每月只花5000的標準,
但我真的想不到我究竟把錢花在哪兒了,才回頭去看帳單明細。

原來扣除一些單價低的消費外、幾乎都是預購商品的費用。

其實台灣的行銷廣告很強,像是咖啡預購30杯到100杯,折扣最多能達68折、加一元多一件、第二件半價...等等,
透過增加購買數量給你更好的折扣,讓人覺得買多才便宜、越買越划算。


只要認為是經常性的消費,一定能用完的話,就會一次購買。所以很自然就在當下購買了未來的需求
而導致當月的需求暴增。

因為現在信用卡、行動支付都有現金回饋或紅利點數的關係。所以我認為用信用卡理財勝過用現金


只是因為已經不再需要付現的關係,所以對錢的支出痛感也減弱很多,導致消費有時會超出自己預算而不自知。

於是我調整了自己理財的方式。

只要領到薪資,我就會整筆先轉入台新的Richart虛擬帳戶裡,因為這個帳戶有跨轉$20,000以上就能享有1%活存,
所以我將這個帳戶做為日常使用的主要帳戶。


我的用錢是以投資(含儲蓄)50%、消費(含育兒支出)50%作為標準去分配,
沒辦法完全精準,但大方向就是依這個比例去使用。
※當月沒投資就變成儲蓄

不過投資的前提是,必須先存下維持自己日常生活的基本開銷半年以上的緊急備用金
防範生病、意外、失業...等臨時性狀況發生時,不至於毫無現金可以救急。

只要還沒存到這筆錢,都不可以投資。
  
由於我不喜歡記帳,所以我都是將每月的支出預算設定一個範圍。
且還會設定"每日支出上限",


比如我每個月只打算消費(含育兒支出)10,000元為極限,那我會把時間切成每周只能花$2000為極限,
再切成每日個人消費不得超過150元,另外也給自己一個挑戰性的一周擇一日消費零支出。
把最容易省下的「個人消費」設門檻去減少支出。

而育兒支出如尿布、奶粉、看診等必要性支出,我就不另外侷限了。
但因為小孩的開銷其實很大,主要還是要夫妻去討論要如何分配
我家做法是耗材、教材、保健品我出,其餘大金額的保險、學費由先生支出。
看診則是一人一半。

只要當月有買高單價的如箱購尿布、奶粉等也沒關係,超過自己預算就從投資預算扣除,
下個月再將投資預算補回即可。
因為我兒子們沒偏好奶粉品牌,所以我通常會去藥局、超市比價哪個優惠。
尿布則是買便宜就好,且善用開封價。
即便孩子的支出很高,但是破除品牌迷思、留意店家優惠情報等方式,還是能減少不少費用的。


以上方式是我這幾個月來分配預算支出實行的方向,
不過徜若沒有記帳習慣的話,這方式滿難的,如果怕只用一張卡容易混淆,
可以考慮申辦另一張有虛擬帳戶可搭配的信用卡。
將投資跟消費的預算分在兩張卡(或以上)使用。

建議想認真規劃財務分配的話,一開始先練習把預算分配寫下來
放在每天都會停留的地方(電腦前、餐桌上等)。
把每天的消費總額
(建議育兒跟個人分開寫)都寫下來,一個月後檢視有無做到,再來調整比例。

我認為不用寫個人消費究竟用在哪了,只要知道每個月個人花費金額有無超過預算。
超過就自己將每周每日的消費門檻調整便可。

育兒支出的話,我只會把有大筆開支的消費明細記下來。
以便我未來再次消費時有個購買依據。

最近我也辦了兆豐E秒刷跟虛擬帳戶來搭配,以台新支出消費、投資,兆豐負責存備用金。
防範我在消費投資時,不小心用到備用金。
之前有因為股票跌價買到動用了備用金的慘經驗


GOGO卡雖然負擔了我幾乎所有的開銷,但如果能有更好的活存優勢,或消費回饋的話。
靈活運用每張信用卡的強項也是不錯的選擇。

剛好兆豐有活存1.2%到2019年六月底,加減領囉!


【以上純屬個人觀點,不代表任何立場】

阿泡的投資理財與個人成長快速索引阿泡的投資理財懶人包
阿泡的育兒及精油日常快速索引阿泡的育兒&精油日常

LINE貼圖網址這裡
FB專頁:阿泡日常的五四三

arrow
arrow

    阿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