儲蓄險,就真的只是「儲蓄」險#小資媽媽投資理財增加被動收入

話說我在102年買了一張美金六年期儲蓄險,在107年好不容易繳完了。
不過事隔久遠也不確定他的利率是多少,所以我就跟業務詢問了一下繳費完的利率,居然只有「2.5%」!!

老實說有嚇到我,因為我印象中的數字可是高於2.5%的啊!
回頭去翻閱了保險單,找到了一個預定利率0.0275,那不是應該要2.75%嗎?
但業務卻說利率只有2.5%,而且保單內找不到這個2.5%記載在何處。
實在不明白到底這些複雜的專有名詞是什麼,所以還自己去查了一下。

 

其實所謂的儲蓄險就是"終身壽險"的包裝而已。
因為名稱的誤導讓我們以為買到的是理財商品,但其實都是買了保險。
而我的保單上標示的預定利率,是指保戶所繳的部分保費,讓保險公司拿來運用後,「預計」可得到的投資報酬率,

所以我保單內容的預定利率不等於實際會給保戶的利率。


另外還有「宣告利率」這個詞,提到的獲利%數比預定利率高,當年我也是看到傳單寫著2.88%產生興趣。
宣告利率是指保戶所繳的部分保費,經由保險公司拿來運用後,「獲得」的投資報酬率

不管是「預定利率」還是「宣告利率」,兩者都是指人壽保險預計、獲得的投資報酬率,並非針對「保戶」可獲得的報酬
加上幾乎儲蓄險都是「不分紅保單」居多,即便保險公司獲利有達到他們所說的報酬率,也不需分給保戶。

所以LINE內容的環境好也沒多給阿...

這樣看下來,根本是要消費者借錢讓他們拿來投資運用、然後六年到期,他們再提供我們一些利息當酬勞。而且我們還不能要求利息要多少(囧)
如果我們不領回這筆保險金,他們就能繼續拿這筆錢出來投資使用。

如果我們是為了要賺取比定存更高的利息,而購買儲蓄險的話,我覺得不如定存就好了。

如果是需要壽險的話,應該不會找被"儲蓄險"包裝後的壽險了。

因為儲蓄險不止要每年(或每月)繳一筆、還要持續繳六年(或十年)不間斷,期滿才能開始領到人壽保險給的"利息",
中間一旦無法繳費,還要付違約金,不但壓力大,而且領到那個利息的時間距離又這麼遙遠、然後還這麼低...

加上我買的又是美金保單,這六年來我買到1:31跟1:32的美金還不少。好不容易到期了,但美金匯率卻在1:30到1:31之間徘徊,
這表示我即便現在把保單解掉換回台幣,可能我還倒賠了本金...

簡言之,這張
外幣保單除了讓我資金卡住之外,還讓我承受了匯兌風險

我面臨這些風險跟壓力,只是為了讓人壽保險用我的辛苦錢去做投資運用,最後還不「分紅」,等期滿只能領回相當於定存六年的利息。
我...太單「蠢」了。

這一二年知道了存股的好處之後,就一直把錢布局在股市裡,但中間還為了繳這筆儲蓄險而不得不挪出部分資金。
如今這筆儲蓄險終於繳完了,但在美金還沒漲上去前,我只能讓它繼續在那領息了...

最後,我要強調一下,不是購買儲蓄險一定很糟糕還是很吃虧什麼的。

只是繳費期間真的太長了,你無法掌握未來的你是否能繼續繳費或思維轉變想改變投資方式
一旦這些狀況發生了,你不是解約要賠錢、就是不甘不願的繼續繳
(像我一樣QQ)


六年前的我單身沒對象、投資觀念老舊,所以認為儲蓄險有「強迫儲蓄」、「節稅」的好處所以買了。
誰知六年後的自己居然已經是二寶媽又思維大翻轉了呢?


「投資歸投資、保險歸保險」,但業務卻用許多複雜的話術去誤導了我們的判斷。
當初是以
「投資理財」為目的去買儲蓄險,並非為了買保險。

本身就很喜歡儲蓄的我,為何還要「強迫儲蓄」?
而「節稅」部分,因為自己不是閒置資金很多的大戶,也不至於需要買保單節稅啊?


很多時候,我們是被話術弄得失去判斷力了。但仔細想想,究竟這些所謂的「好處」適合哪類人呢?
如果只是想「儲蓄」那就很適合吧!!
但真想投資理財,我建議換一個更好。

我想我之後不會再買儲蓄險了,承受了好多風險,但獲利還不如存股好。
與其把錢交給別人投資獲利,不如我自己操盤還比較實在一點。

 

2018.2.24補充:經過保經確認保單後,更正利率為2.75%的複利滾息,預定利率就是保證要給保戶的利率,所以是業務表達錯誤。不過換算內部報酬率IRR第七年解約才1.5%,第十年解約才2.1%...感覺好少喔!







 

 

【以上僅為個人心得感想,無針對任何產業進行批判或攻擊,請勿做太多聯想,謝謝。】

阿泡的投資理財與個人成長快速索引阿泡的投資理財懶人包
阿泡的育兒及精油日常快速索引阿泡的育兒&精油日常

LINE貼圖網址這裡
FB專頁:阿泡日常的五四三

arrow
arrow

    阿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